僧昌明,明代中期,四川夹江开元寺僧也。参禅之余,酷爱诗书画,颇为声望。世人听禅之后,能得昌明禅师一幅墨宝是最大的满足。
夹江昌明禅师自认“书法即是心法”。
书法之美,在于率真。是书家心性的直接流淌。
书作是书家内心世界的外化,有怎样内心,便有怎样的字,“字如其人”已道明白。
天真烂漫的心,率性直达的心,流露出来的是真性情,是率真之美。
昌明禅师以为书法是雄浑、朴茂、磊落、亮堂,粗而不野,霸而不躁。姿意变化中之晶莹润泽。这便是先人的心法。所以他不被唐时书法之森严法度锁缚,一心学习真正的古法。
不过令他最苦恼的是川纸不好用,宣纸太贵;在实践中,认为纸墨关系很重要,墨对画的表现如何,关系到一幅画的成败;纸对墨的承受关乎到一幅书画的好坏,川纸漏墨。因此,使昌明禅师非常恼火。
于是他便去安徽宣城广化寺挂单,单成,深入了知造纸术,遂入厂做学徒,从零开始。
广化寺上下甚喜昌明,寺中书画全由他包揽,见他亦禅亦工,认为这合禅寺“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,农禅并举”精神。于是他一住便是十年!造纸材质、工艺无一不精。是时明朝中期,处处文化繁荣,师思故里,遂辞广化寺返川归夹江开元寺。
昌明禅坐之余,便去造纸作坊,传授宣城所习之术。
宣纸与川纸造法差别甚大。何谓宣纸?有其二说,一曰:宣州泾县所造之纸叫宣纸;二曰:明朝宣宗帝发明,故云宣德纸。
师按宣纸材质要求有檀树皮,减去稻草,甚至不用稻草。配以适当竹材,软化成糊状,滤其渣,用甑将料蒸熟,加入梧桐花浆,再煮,加入白垩土粉,冷却其浆,再加以少许生料浆汁,搅匀,以布帘舀之,干后即成。
“夹江宣纸”大兴,与安徽宣纸无异。安徽宣纸已不复入川。时人称“夹江宣纸”、“昌明纸”或曰:“僧造纸”。
夹江农民因造纸而脱贫,半农半工,使夹江农村一片繁荣。
开元寺也更加兴盛。
彼时,蜀中安定,书法、绘画大兴,而夹江宣纸还要出川。
清康熙年间,夹江宣纸进贡朝廷,名震华夏,为夹纸鼎盛时期。
开元寺僧失去引领造纸作用后,富户欲将零星作坊收为已有。开元寺僧以为造纸为民,非为富人。遂报县宰,宰拒富资以官资入作坊,更名:“夹江官造宣纸厂”,因谋利为旨,偷工减料,致使“昌明纸”、“僧造纸”、“夹江宣纸”大不如前。
抗日时期,安徽沦陷,宣纸来源断绝。张大千亲赴夹江纸厂,参照安徽宣纸作法,遍访老艺人,发掘开元寺僧、昌明造纸法,在竹浆中加麻料长纤维,增加拉力,加以檀树皮防漏。纸质又与宣纸无异,厂称“大千纸厂”,产品称“大千纸”。
十八.昌明造纸